前几天成都站遭遇暴雨,不少乘客为了躲避大雨在站内撑开雨伞,却被工作人员紧急广播制止。这一幕让很多人疑惑:躲雨打伞天经地义,为何在高铁站就行不通?接下来就随卫鹰智能卫洁垫小编一起看看吧!
高压接触网:雨天的隐形雷区
高铁站站台上方的接触网带有 2.75 万伏高压电,雨天更成了潜在的危险源头。电力专业人士解释,金属伞尖在风雨中晃动时,一旦靠近接触网,结合地面积水的导电作用,极易引发电弧放电。虽然铁路站台设计已确保旅客与接触网的距离超过 2 米安全线 —— 以 1.75 米身高的旅客在安全线内撑伞为例,伞尖与接触网的最小距离仍有 2.1 米,但雨天的复杂环境会打破这种平衡。雨水会缩短空气绝缘距离,而金属伞尖若不慎越过安全线,哪怕只是瞬间靠近,都可能触发致命风险。
列车 “吸力”:看不见的危险拉扯
当高速列车进站时,车体与站台之间会形成强烈的负压,就像一只无形的手。这种吸力足以将未握紧的雨伞瞬间扯走,不仅可能损坏雨伞,更会导致持伞人失去平衡,在拥挤的站台上引发连锁碰撞。2018 年上海虹桥站曾发生类似事件,一列高铁进站时的气流卷走了乘客手中的雨伞,伞骨碎片飞溅险些划伤邻座旅客。
空间隐患:混乱的连锁反应
打伞时展开的伞面会遮挡视线,在客流高峰时段,极易与其他乘客发生碰撞。更关键的是,伞面占用的额外空间会压缩通道宽度,延缓疏散速度。成都站暴雨当天,就有乘客因雨伞勾住他人行李导致入口拥堵,幸好工作人员及时疏导才未造成事故。
安全指南:正确避雨方式
铁路部门建议,雨天出行尽量选择雨衣或防水外套。若必须用伞,优先选择无金属伞尖的折叠伞,且始终保持伞尖远离接触网方向。站台上的黄色盲道线是安全警示线,即使没有 “禁止打伞” 标志,也应避免在附近撑伞。记住一个简单原则:在站台行走时,雨伞高度不超过头顶,始终与接触网保持 2 米以上距离。
那些被工作人员及时制止的瞬间,看似不近人情,实则是对生命安全的严密守护。在高铁站收起雨伞,既是遵守规则,更是为自己和他人筑牢安全屏障。
小拓展:
高铁站、飞机场、酒店、写字楼、商场等公共场所卫生间的马桶是共用的,不同用户轮流使用,极易造成交叉感染。
为了保障顾客的卫生安全,建议公共场所运营者及时给公共卫生间安装配套卫生防护设备---卫鹰产品(自动换套马桶盖或商用智能马桶)。
卫鹰产品支持自动更换马桶座圈薄膜,一人一垫,杜绝交叉感染!